关键词 |
鉴定瓷器,北京鉴定瓷器,哪里可以鉴定瓷器,哪里可以鉴定瓷器 |
面向地区 |
从底足辩真假,文字看年份
为什么看底足?因为这里有许多关键信息,底足多为瓷器的露胎之处,可以辨别胎土;通过底足的旋切痕迹,可以判断工艺;还有手工坯和机制坯,也能从圈足看出端倪。重要的一点,许多瓷器底部有自述文件:款识。并非所有瓷器上的文字都是款识,比如宋元瓷器上常写诗词,起装饰作用,属于纹饰的一种。瓷器款识是记事性质的文字,比如那件青瓷虎子上的“赤乌十四年”记载制作年代,属于陶瓷上出现多的纪年款,“会稽上虞师袁宜作”是陶人款,记载工匠或者作坊身份。
有句话说:“古瓷会出汗”。瓷器的年龄不同,衣着也不同。所以在相同的温度、湿度下,捧在手里,其干湿感也会有明显的不同。一般说来,瓷器的年龄只有在200岁以上者才会有出汗的手感,但800岁以上的瓷器却也少有出汗的湿润的手感。
瓷器的品种窑口不同、历史年代不同、保存环境不同、脱玻程度不同,都会导致瓷器釉面粗细感方面的差异和不同。
古代民窑的瓷器,往往简易、粗糙、率意,其粗细感为粗糙;古代官窑瓷器,尽管技艺水平和用工选料方面为历代之,但终究逃脱不掉历史自然衰变的法则,所以其手感并不如近现代的新瓷那样精细,反而略显粗糙。
如何鉴赏中国古陶瓷?本期编辑特别邀请首都博物馆研究员、陶瓷鉴定王春城为广大藏友指点迷津。王老师坦言,他就讲一种方法,其核心问题就两个字:自然。经实践检验,鉴赏中国古陶瓷要从瓷器痕迹上来分析。
我现在的体会是有很多气孔痕迹、褶皱痕迹在一些粗制仿品器物上过于集中,比如拉坯以后就人为制造一些褶皱痕迹或者是气泡痕迹,不是很均匀很自然。
拉坯和炼泥的工艺过程,包括修足的工艺过程很复杂,到今天为止,我几乎没有见到一件现代仿品的底足是这么样的,我讲得都是小件器物。无论是高足杯还是盘碗,平切足成直角,烧出来以后平切足的内部向里收缩,几乎成为一个抛面八字形,这种东西怎么形成我不得而知,好像就靠外沿的边支撑烧的,里面是一个八字形,大多见于出土。
北京元代墓葬和元代教堂出土了很多这样的器物,包括北京很多工地出土的盘碗器型几乎都是这种器型,为什么会这样?无外乎减少器物本身和垫底的接触,但是我们理解翻过来就是平切内刮一刀,就是那么简单,但是内刮一刀的速度和技术水平炉火纯青,让你感觉到它就是一个自然的收缩,根本不是内刮一刀的,刮一刀的痕迹根本找不到。
我们知道宋代的耀州窑,平切足内刮一刀外刮一刀痕迹非常清楚,因为胎泥本身的硬度不一样,在刮的过程中碰到硬的地方会有一些跳刀的痕迹,这种痕迹根本找不到,只能理解为是一个自然收缩,但是凭什么光收缩里面不收缩外面呢?对这些未知数的东西,我们至少应把一些现象掌握,到现在我没有见到一件仿品能够达到这种程度,诸如此类等等工艺上的特征和痕迹,都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。